景观设计
b体育文化景观基因这个词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b体育中国的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信息丰富,被称为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民间收藏的国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不同地域的古村落因形成原因的不同特别是受地方文化的影响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景观差异.只有从根本上把握这些古村落的景观特征,才能进行有效的景观识别,进而指导当地的城镇景观设计和旅游文化保护.
“基因”的概念来自生物学,是指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直线排列.文化景观基因是指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即某种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文化因子,它对某种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它也是识别这种文化景观的决定因子.文化基因的研究对于识别区域文化景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一个文化景观的基因的了解,除了依据其外部表现之外,还应了解其深刻的内在成因,诸如历史的、自然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等因素.确定一个聚落或一定区域聚落景观的基因,大致可遵循如下原则:(1)在内在成因上为其他聚落所没有(即内在惟一性原则);(2)在外在景观上为其他聚落所没有(即外在惟一性原则);(3)某种局部的但是关键的要素为其他聚落所没有(即局部惟一性原则);(4)虽然其他聚落有类似景观要素,但本聚落的该景观要素尤显突出(即总体优势性原则).聚落景观基因往往又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以及变异基因等等.比如江南水乡聚落景观最具识别性的主体基因是石拱桥,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小桥b体育、流水、人家”,因为水乡必然有水巷,水巷两岸的交通联结必然是石拱桥(便于水上行船)而非平直的石板桥,这一点符合总体优势性原则.又如皖南古村落景观的主体基因是石牌坊,而不是通常看到的马头墙(为附着基因),因为皖南的石牌坊群从内在成因上讲是中原礼制文化的反映,在外观上讲这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典型,符合上述总体优势性原则.再如广东开平等地侨乡村落景观的基因是各种西式碉楼,因为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这里不少人远涉重洋到东南亚及欧美等地谋生,由于受西式文化的影响,赚钱后回乡修建了不少防止匪盗抢劫的碉楼,楼顶或是意大利穹隆顶式,或是寺式,或是哥特式等等,成为一种独特的聚落景观样式,其主体景观基因“西式碉楼”的确定,符合外在惟一性原则.
随着各地古村落的急剧消失,各种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景观基因也随之丢失,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必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古村落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大部分代表区域文化景观的古村落都将陆续消逝,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不同区域古村落的景观基因及其特点、载体和表达,进而指导各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景观建设,促进聚落文化的多样性保护.
在云南、贵州、湘西等原始民族文化保存较多的地区,仍盛行着各种原始崇拜,其中最具特征的文化基因莫过于原始图腾,因为图腾是早期宗教的基本形式之一,“图腾”一词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带有“亲属”和“标记”之义,各民族分别有各自崇拜的图腾物类,多数为动物,少数为植物.因此,寻找原始图腾成为识别民族文化基因的钥匙.
云南西盟和沧源等地的佤族村寨,其典型的图腾柱是牛角桩或“丫”形寨桩,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牛在佤族人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据沧源佤族创世纪神话史诗《司岗里》所记述,牛是佤族人在远古洪荒中的救命恩人.正是牛的神力使佤族人的圣母马奴姆及其女儿安然地度过洪灾,才有了今天的佤族人.所以,佤族人始终把牛看做民族神来敬仰,佤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深深地打上了“牛”文化的烙印.著名的沧源崖画表现的是群牛和戴牛头饰的人的场面;佤族人家家户户都把祭祀后的牛头骨陈列在房屋前,用以象征对牛的崇拜以及财富和地位.地处中缅边界沧源县和澜沧县交界处的沧源县单甲乡央改村佤族,不仅把牛角桩两丫削尖,在相应部位刻上牛眼睛和牛鼻孔,而且还着意强调两角之间额头上的旋,其造型非常逼真.丫形寨桩通常是佤族人遇重大祭祀时剽牛祭天祭地、祭神祭鬼的神圣地方,寨人平时不得拴牲畜,不得随手触摸,不得在塞桩旁吵闹喧哗.象征牛的丫形寨桩主宰着全村人的生存繁衍和祸福吉凶.除此之外,主祭者的权杖b体育、佤族人的日常雕刻、服饰图案以及屋脊两端的博风板上的装饰等等,处处反映出“牛”文文化的印痕,成为识别佤族村寨文化景观的重要基因“图谱”.
实际上,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寨门也充分表达出原始崇拜和原始图腾的意象,成为识别各族村寨景观的重要基因代码.原始民族总是在心理空间上为自己的生活区域划定界线,这种界线在某种意义上是约定俗成的;在生产力低下、对自然力不解的情况下,总认为鬼神是超自然力的化身,因此必须以各种形式予以敬奉或驱赶.寨门的作用既是区分寨内寨外的界线,也是阻止寨外鬼神的防线.
因原始崇拜对象的差异,各族村寨寨门会有明显的不同.尼族的寨门分为三种情形,即前门、后门和侧门.前门在村子的入口,是全村活人进出的圣门和净门;后门通往深山,为死人出村的地方;侧门多供家畜进出之用,为不净门.过去的尼村寨均有此三门.尼寨门初看与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傣族等族寨门差别不大,特别相同的一点是,都离不开一对木雕男女或性崇拜的装饰物,但尼寨门的关键之处在于门顶横梁正中央的木雕鸟阿吉,是一种凶猛的鹰,是天神的坐骑,又是祖先神鸟的转世,是神和祖先结合的一种图腾物,两侧装饰的其他鸟为供奉神鸟的祭品.神鸟阿吉,是尼村寨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而勐海布朗族的寨门则简单得多,为横跨大路的门框以及门柱外侧分别再立两根与寨神桩造型相似的笋形桩.
傩戏源于古代的傩文化,傩文化是原始民族信仰祖先、迷信鬼神的早期巫教形式,主要有三种表现:一、腊祭,岁末举行的庆丰收仪式;二、雩祭,是天旱求雨的专祭;三、傩祭,在岁末举行的驱恶鬼和瘟疫的祭祀.人们在驱鬼时要发出“傩、傩”的呼喊声,故名傩祭.巫师们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精通天文地理,能歌善舞,因此,傩文化孕育了傩戏.面具是傩文化的典型特征.傩祭、傩舞、傩戏的参加者都必须戴上面具.面具的造型具有浓厚的原始文化含义,或是图腾崇拜,或是祖先崇拜,或是迷信鬼神.古代面具的材料和造型多种多样.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崮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小与真人相近,面像温和.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面具数量极多,且大小不一,其中有大型青铜面具十多件.主要分为青铜人面像和青铜兽面像.人面像为半圆雕面具类造型,一号坑出土的小型早期人面像,具有简朴写实的特点;二号坑出土的人面像则神态威武粗犷豪放,它们高鼻阔嘴,宽额长耳,刀形粗眉,杏状大眼,目棱和鼻棱明显突起,具有明显的英雄阳刚之气.青铜面像为平面浮雕面具类造型.有的兽面像颐下还铸有两条头部相向的夔龙,兽面多为狰狞威武、龇牙咧嘴、瞪目而视的神态.这些糅合了人面与兽面特征的面具,是古代蜀人社会意识与宗教观念的生动写照,从而成为古老的蜀文化的重要的基因表达形式.在目前的一些乡村傩戏和民俗中仍能看到.
许多傩舞面具是木制的,如目前的云南、江西、贵州等地通行的傩戏面具都是木制的.不同地域的傩戏有不同的面具造型.比如云南小屯村的关索戏,主题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的第三个儿子(假托)怎样为当地人驱邪纳吉的故事,成为当地乡村最为流行的文化活动.因此,关索、赵云等人的面具造型成为当地文化最具传承性的景观要素.同样,云南彝族长期以来,把虎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因此,彝族傩戏中的面具多与虎有关,有的为求家宅平安还在房前挂上各种镇宅虎头面具,或在村口建一画有老虎的照壁.
学者们普遍认为,傩文化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正如龙文化是游牧文明的重要表现一样.傩文化又被称为是凤文化.因为龙文化的基因是游牧文化,最大特征是善于驯化与管理兽群,同样善于治理国家;凤文化的基因是稻作文化,最大特征是善于精耕细作,善于改进和发明技术.所以,在大部分南方地区,凤鸟(凤鸾)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贯通于民俗文化的始终.无论汉族,还是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等,均有类似太阳岛神徽的图案,只是因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导致这些图案在具体造型上各有不同罢了,或者说文化体本身因受到环境的干扰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基因变异.
湘西、黔东、桂北毗邻地区是我国侗族的主要聚居区,侗族聚落中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景观建筑一是鼓楼,二是风雨桥.侗族鼓楼隐含着侗族文化的主体基因元素——杉树和阳鸟.侗族地区有句俗话:“高山住瑶,半山住苗,侗家住山槽”,总之侗族聚居区为山区,有村寨的地方便有参天古树,居民住清一色的木楼,即“吊脚楼”,生活用品也全是木制的,所以,树是侗族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加之鸟崇拜在侗族人的原始崇拜中早已存在.因此,侗族的标志性建筑鼓楼以及风雨桥上的类似鼓楼的尖矗建筑,都以杉树的形状为造型,上缀若干鸟图形.在通道县的芙蓉、金殿b体育、黄土等地,每个寨子都有一个寨门,而每个寨门坊上刻的都是鸟儿展翅欲飞的图案,一只衔一只的尾巴,紧紧相连,场面特别壮观.
山墙(又叫马头墙)是传统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山墙造型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质.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山墙以厚重、规整见称,这与中原文化本身强调规整有序密切相关.湘西地区传统建筑的山墙风格在保留中原文化传统的同时,由于受地方文化的影响,墙角出现一定的上翘趋势,且以凤鸟为造型.广东、福建一带传统民居的山墙则以圆弦状或波浪起伏状为特征,给人以活泼、轻盈之感,显然是越来越摆脱了中原文化的约束,有了更多的自由舒展的空间,也就是说,这种原本用来防火的山墙,随着地域的变化,造型逐渐发生变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山墙景观.
多姿多彩的古村落文化景观到底如何识别,其主要的识别点在哪里,首先还得从掌握景观要素的基本构成入手.景观要素的确立有助于人们有效地开展景观识别.就一栋民居来说,其景观要素可大致分解为六个方面:一是屋顶造型(如平屋顶或坡屋顶,歇山顶或硬山顶等);二是山墙造型(如规整的土字型或起伏有致的波浪型等);三是屋脸(正立面)形式(如一层或二层,干栏式或过廊式等);四是平面结构(如单列式或四合院式等);五是局部装饰(如各种特定图案、雕刻或者绘画等);六是建筑用材(如石材、木材、青砖、土墙等).
按照上述六项要素可以重构一个古民居的整体景观,比如说湘西凤凰古城临河古民居的景观特征可以描绘为:硬山式坡屋顶,伴随着二级的起翘山墙,正面是两层楼的挑阳台和干栏式的千脚柱,从上往下看为单列式或围合式的平面布局,辅之以鸟(凤凰)类为主题的各种装饰绘画(如山墙起翘部分、窗雕等),除山墙为青砖、屋顶盖青瓦之外,其他外显部分均以天然木结构为特色,充分体现出汉b体育、苗、土家族文化结合部多元文化景观的特点.
聚落是指一定人群长期聚居的场所,除包含所有民居建筑之外,还包括公共配套的其他设施如广场、桥梁、宗祠等公共设施,以及相关的土地附属内容.因此,聚落景观的识别主要是从宏观上和整体上的识别,主要识别那些特征性强、具有可识别性b体育、特别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景观.聚落景观识别中最具标志性的要素就是民居建筑.而民居建筑及其环境的识别又不能离开其独特的景观基因.聚落景观的识别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一、识别民居特征(如四合院系列、土楼系列、干栏系列等);二、寻找图腾标志(如虎图腾、狗图腾、各种鸟图腾等);三、识别主体性的公共建筑(如宗祠、鼓楼、石拱桥等);四、参照环境因子(如大榕树、芭蕉林、凤尾竹、水网地、山地、临湖地、临河地等等).实际上,可以将聚落景观的主体因子和“可识别”因子进行详细划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进行系统管理,进而借助计算机进行景观识别,将有效推动区域聚落景观的提炼和管理,并最终推动区域城镇形象的设计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